华东韶瓜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

媒體聚焦

29
Jun
2015

龔曙光:別替純文學擔心 它會活得很好

來源:搜狐網    作者:

  8月14日,2013上海書展開幕,來自全球各地的學者、出版商和讀者匯集上海,湖南作為本屆書展的主賓省,中南出版?zhèn)髅郊瘓F作為出版湘軍的領軍者,第一次以集群方式參加上海書展。搜狐讀書專訪中南出版?zhèn)髅郊瘓F董事長龔曙光,暢談其對數字化時代網絡文學、傳統(tǒng)文學和媒體導向的看法。

  網絡小說出版量五年內不可能超過傳統(tǒng)作品

  搜狐讀書:今年的上海書展中,中南集團帶來的圖書大概有四千種書,在這些圖書中,傳統(tǒng)文學作品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?

  龔曙光:現在的文學概念很含混,不大好鑒定,就我知道的大概是,如果按年齡劃分,現當代作家中,40歲以上作家的作品,和年輕代作家作品的數量應該是六四開。也就是你所講的純文學作品略多一點,其他的比如網絡小說,繪本這些可能占了四成。

  搜狐讀書:反而是傳統(tǒng)文學作品數量更高?

  龔曙光:傳統(tǒng)文學畢竟創(chuàng)作基數在這兒,而且每年銷量也很好,像魯迅,戴望舒,包括屠格涅夫的作品,我今天去問:屠格涅夫的《獵人日記》還銷得動嗎?他們說每年大概銷個三四萬。這樣比較起來,傳統(tǒng)文學的量還是會大一些。

  此外,這類書的需求人群也會大一些,網絡小說現在的受眾,雖然用大數據去分析,看起來絕對數不小,但是它的相對數可能還是不大?,F在中國13億人口中,讀網絡小說絕大多數還是三十歲以下的人,三十歲以上當然也有,但畢竟少。三十歲以下的人也不全都讀網絡小說。這樣比較起來,小說的讀者能占多少,3億都到不了。

  搜狐讀書:那么是因為大家對年輕人一代關注太多,所以把網絡文學的影響力放大了?

  龔曙光:我們過分強調所謂大數據,因為你只靜態(tài)說現在網絡小說有多么火,但是你沒有看到還有更多人根本是不讀這個的。還有很多人是連網都不上的。那些人不讀書嗎?所以媒體嘛,喜歡把這種剛剛出現的情況,放在社會的中心來加以考量。把幾個很特殊的例子作為社會普遍現象;把這種很局部的數字,換算成一個大數據。

  長的不說,我覺得在中國至少未來五年左右的時間里,網絡小說的出版量不可能超過傳統(tǒng)文學的作品。

  罵青少年腦殘的媒體更腦殘

  搜狐讀書:如您所說,30歲往上的讀者還是更多的傾向閱讀傳統(tǒng)作家作品,但30歲以下讀者中,相當大一部分人開始轉向網絡文學。這會不會對以后的閱讀市場格局產生影響?

  龔曙光:假如問我網絡小說市場會變成什么樣,我不知道。但我不認為網絡小說今后會成為80、90、00后這一代人的全部閱讀內容,就像我不認為今天看郭敬明電影的這些人,長到30歲、40歲還只看郭敬明電影,長到50歲還看郭敬明的電影。就像我不認為現在一天到晚翻宮崎峻漫畫的人,到了30歲只看宮崎峻的漫畫,他到了60歲仍只看漫畫書,不看別的書,我不認為是這樣的。所以網絡小說的讀者也會隨著年齡的變化,去尋找其他的文學產品。

  比如說吳晗、當年明月都寫過明代的故事,往前數還有更多的歷史學家寫明代故事,我們現在看了當年明月,覺得原來歷史這樣說也很有意思。但一個正常思維的人,會因此在他30歲之后,乃至50歲、60歲的時候,只讀當年明月的明代史,就不讀吳晗的,就不讀黃仁宇的,我不太相信。

  搜狐讀書:你是說年齡變化,閱讀偏好會改變?

  龔曙光:至少要均衡吧,均衡就是分流呀。現在絕大多數一天到晚在玄幻、穿越里面玩的年輕人。未必到50歲還喜歡這些。就像我們小時候愛看連環(huán)畫,為什么我現在不看了?我們這代人小時候愛看連環(huán)畫,比現在的年輕人迷網絡小說迷得更厲害。有些媒體在罵青少年腦殘,而我們媒體本身就很腦殘。

  大家現在一講不得了,今后我們的年輕人都腦殘,都向往《小時代》里的生活,好象看了《小時代》犯了法一樣。你說16、17歲這一個年齡段的年輕人,他們不看《小時代》看什么?該看什么?就像12、13歲的女孩,她不看言情小說,不看繪本,你認為她該看什么?我們十幾歲的時候難道沒有腦殘過嗎?我們不也是一天到晚捧著小人書天天看嗎?那時候有人統(tǒng)計過究竟有多少人在看連環(huán)畫嗎?所以你假如把我們的歷史都還原到12歲到16歲這段時間,或者更早,7、8歲到16歲這段時間,誰有統(tǒng)計數據?假如有統(tǒng)計數據,那時看連環(huán)畫的人一定比現在看《小時代》的人要多吧?這個年齡段原本就是一個心智發(fā)育還沒有健全的時候,從正面講,是一個心智培育的時代,既然心智還在發(fā)育,那就是還沒有達到成年人的狀態(tài)。

  我也告訴你們,就是你的父輩,你的爺爺少年時,是因為沒有足夠多的腦殘書給他看,他才可能看魯迅郭沫若,要不然他也不看。我們就說新文學時代,最流行的書,不是魯迅的書,也不是胡適的書,也不是周作人的書,是誰的書?是鴛鴦蝴蝶派的書,所以我覺得沒必要杞人憂天,現在不過因為閱讀都數字化以后,太容易出統(tǒng)計數據了。當年沒辦法很不容易做統(tǒng)計數據,你說當時某一本書賣了一百萬、一千萬本,但是它的傳播呢?那個時候的書,今天你借給我看半天,明天我看借給你看半天,這個傳播率又有多高呢?

  數字技術未必能改變人與文學的根本關系

  搜狐讀書:所以按照您的說法,其實大多數人喜歡通俗文學,這是一個正?,F象,沒有必要過分夸大其影響,或刻意引導?

  龔曙光:文學有多種功能,通俗一點的文學更重娛樂功能,更多的人肯定是愿意去看輕松、快樂一點的東西。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,從文字角度尋找能提供快樂的文本是沒什么錯的,我認為這種喜好也沒有高下之分。不可能一個國家的人都去讀浮士德,那不人都讀暈,德國人也沒有天天讀浮士德!

  比如就我個人而言,很難說是喜歡通俗文學,還是喜歡經典文學,我金庸、古龍的武俠小說也讀,鴛鴦蝴蝶派的也讀,元雜劇也讀……這都是通俗文學。但我也讀魯迅啊,也讀《唐璜》,也讀普希金,當然我也讀張煒、韓少功、莫言,你說我是個什么人?一個人他所需要的擔當可以從不同的文學作品中找到,一個人所需要的快樂也可以從不同的文學中找到,你以為讀純文學就沒有快樂嗎?你說哪一種通俗文學的快樂,能比你讀《唐璜》所表達的那種愛情更快樂?有哪一種通俗文學的快樂,比你讀普希金的《致大?!匪軌蚋惺艿降哪欠N寬廣、澎湃和激蕩更快樂?當然我看金庸的《書劍恩仇錄》,看到兩匹駿馬從寬闊的戈壁上一路馳騁而來的時候,也襟懷遼闊、人生高遠。

  所以我認為只有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,如果是讀書的人,他會從很多書中找到快樂,不僅僅是所謂純文學,或者是通俗文學。只有不讀書的人才不可能從書中找到快樂。大多數讀者是“雜食型”的,今天讀古龍讀的激情澎湃,明天讀拜倫又讀得激情澎湃,后天可能讀尼采還讀得激情澎湃。

  數字技術的確帶給了人類很根本的變化,特別是會改變人類的傳播方式。但是呢,它未必能夠改變人對于知識,人和文學作品的認知和理解。

  純文學會以它自己的方式活得很好

  搜狐讀書:所以純文學也好、網絡文學也好都應由讀者的意愿去決定他們的未來?

  龔曙光:我認為純文學會活得很好,以它自己的方式活得很好,假如這個時代在中國只有一億人需要純文學,就只養(yǎng)活能提供一億人閱讀量的純文學作家。假如只有一千萬人需要純文學,那就養(yǎng)活滿足一千萬人閱讀量的作家就夠了,絕大多數作家就改行了!你看過去的好作家,也有一大批改行,有的經商做生意去了;也有人改行寫通俗文學了;還有很多人改行寫電視劇、寫電影去了。

  到今天為止,中國為文學殉葬的是很少的,只有王靜安和幾個年青詩人,絕大多數作家現在還是過得很好的。過去創(chuàng)作能力很強的作家,哪一個現在很潦倒的?沒有呀。另外,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看到哪個讀者是因為讀不到純文學作品去死的,至少我沒有聽說過。作家也不死,讀者也不死,有什么可擔心的?不用擔心,出版社有死的,出版社死再多都沒關系,那是說明它過剩了。